片子的靈感來自電影「今天暫時停止」﹙The Groundhog Day﹚中每天重複同樣事物的想法,也用了分割畫面的技巧,呈現日復一日、無處遁逃的生活。直到有一天,男主角看見福斯新金龜車的背影﹙背影而已﹚,彷彿從此日子將大不相同。背景歌曲用了 ELO﹙Electric Light Orchestra 電光樂團﹚的 Mr. Blue Sky。陰霾之後,藍天終於出現了。
當丹尼斯哈潑﹙Dennis Hopper﹚與彼得方達﹙Peter Fonda﹚在電影「逍遙騎士Easy Rider」﹙1969﹚裡跨上高手把的哈雷﹙Harley Davidson﹚機車、邁向未知旅途之際,耳邊除了轟隆隆的引擎聲外﹙哈雷騎士稱其聲如potato, potato, potato﹚,配樂就是那首代表60年代精神之一的「Born to be Wild,生而狂野」。
若說評審的口味未必如一般所願也不盡然,今年獲得三個金獎及數個銀、銅獎的百威淡啤酒﹙Bud Light﹚「天賦異稟的正港男人﹙Real Men of Genius﹚」系列,就是廣受美國大眾喜愛的廣告之一,也是我個人偏好的廣告類型。這廣告熱門的情形可由網友自動幫它架網站的數量看出。百威公司還勒令要求一些網站不得放置這些廣告的相關資料,原因為何就不得而知了。
這電視廣告的前身名為「正港美國英雄﹙Real American Heroes﹚」,是一系列的廣播廣告,大概因為太受歡迎,遂興拍攝電視廣告之意。廣播廣告與電視廣告的血緣關係在美國尤為清楚,廣告歌曲﹙Jingle﹚一直是兩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,今天的美國電視廣告還是保有邊講邊唱歌的特色。「正港男人」系列就是採用這種模式,用說唱交替的方式,向「天賦異稟」的美國男人致敬。這唱歌的還不是別人,他曾是80年代樂團Survivor的主唱,唱紅過電影洛基第三集的主題曲Eye of Tiger﹙台灣歌手比莉曾翻唱為「愛的太苛」,嗯….有三條線出現﹚。
這系列廣告都是以這樣的模式呈現,雖然看似戲謔玩笑,卻能真正觸及百威淡啤酒的消費群眾,進而引起關注、討論與喜愛。也許與「孔慶祥 William Hung」現象有一點類似,「正港男人」的主角多為可親近的特異之士,如「可食內褲發明者」、「悄悄放屁的隱形殺手」、「廁所補充衛生紙的人」、「婚禮樂團吉他手」、「海灘金屬探測員」等,不勝枚舉。廣告成功之處不僅在於呈現了多樣化的市井角色,文案的撰寫更是居功厥偉,把不甚為人稱道的一面化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,使人在開啟百威淡啤酒時,不禁也阿Q起來:「我不正是那天賦異稟的正港男人嗎?」
「人山篇」在巴西拍攝,動用了五百名臨時演員及三百名工作人員,在體育場內拍攝人堆人的特效畫面。這支影片的幕後還包括了赫赫有名的「魔戒﹙Lord of the Rings﹚」的部分工作團隊,無怪乎要搞出如此大的陣仗。如果你有機會看到影片,可能馬上會有與我乍看時相同的想法:這樣如史詩般的影片,怎會用個小孩在那兒呀呀唱,而不像幾年前Levi’s牛仔褲「穿牆篇﹙Odyssey﹚」那樣配個大編制交響樂或是人聲大合唱之類的音樂?但是想想,如此看似不搭的組合,不也是吸引你好奇的原因之一嗎?結果仔細一探究,才發現這首「兒歌」來頭可不小,它是出自1936年的電影「漣漪﹙Dimples﹚」中的歌曲,名為「上車吧!小孩們﹙Get on Board, Lil’ Children﹚」,主唱是當年有名的童星秀蘭鄧波兒﹙Shirley Temple﹚。沒聽過?也難怪,她可是我父親那年代的明星呀。
歌詞的大意是:「福音列車要來了,我聽見它轟隆隆地穿過大地,上車吧!上車吧!空位多的是….不分貧富、沒有貴賤,趕快買票上車吧!上車吧!小孩們,空位多的是。」原來歌詞一直強調的get on board, get on board是招呼著大伙兒趕緊來玩連線的PS2。用這麼懷舊的歌曲,難怪有評論說「人山篇」保有PlayStation一貫鮮活怪異的風格。我以為懷舊歌曲並不在喚起消費者的記憶﹙這些消費者都在養老院對著電視打瞌睡﹚,而是在取得注意及好奇之餘,將此「福音」般的訊息傳遞出去,使你希冀在人踩人的競爭當中,獲得一剎時的登峰快意。「好玩,誰要玩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