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November 23, 2012

偶是你童年的記憶


無論你承不承認,懷舊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挑起了我們年少的記憶,企圖藉由情感上的聯繫,帶動消費行為的產生。文化理論家詹明信早已提到這種後現代文化中錯置的懷舊現象。我們消費的只是一種經由現代包裝、透過資本主義行銷系統所販售的類舊經驗,斷非舊時記憶的本身。當然這不過是學術圈的喃喃自語,對行銷而言,有效才是最終目的。為此目的,電視廣告也經常運用鮮明的懷舊符號,試圖獲取消費者的共鳴。如果下面的廣告無法取得你的共鳴,有泰半的原因是你還年輕,可喜可賀。


Orbitz 是一家線上旅遊業者,廣告的訊息直接明瞭,但廣告的形式則是模仿四十多年前轟動一時的偶劇「雷鳥神機隊」Thunderbirds,不但人偶的吊線清晰可見,動作笨拙一般,連背景音樂都十分相仿,每支片子結束時還說:「又完成一項任務了!」台灣當時曾播放過這類的偶劇,記憶中還有 Captain Scarlet 紅上尉與另一個坐在旋轉籠子裡輸入任務資料的神童 Joe 90。若沒有這層記憶,將難以體會其中況味。

Dell 戴爾電腦也利用同樣的懷舊記憶,搞了一支 Tech Force 短片來宣傳它的技術支援團隊。


如果你的記憶已經模糊,希望以下的影片,可以喚起你童年的時光。

Thunderbirds

Captain Scarlet and the Mysterons

Joe 90

金龜拯救你鬼打牆的人生


片子的靈感來自電影「今天暫時停止」﹙The Groundhog Day﹚中每天重複同樣事物的想法,也用了分割畫面的技巧,呈現日復一日、無處遁逃的生活。直到有一天,男主角看見福斯新金龜車的背影﹙背影而已﹚,彷彿從此日子將大不相同。背景歌曲用了 ELOElectric Light Orchestra 電光樂團﹚的 Mr. Blue Sky。陰霾之後,藍天終於出現了。

沒有汽車的汽車廣告


許多客戶也漸漸了解到金光閃閃的車體可能不再那麼重要,品牌的理念或可起而代之。Saturn 釷星汽車的廣告中甚至連車子都看不到﹙還好不似 Infiniti 1989年的上市廣告般充滿令人一頭霧水的禪意﹚,只看見馬路上彷彿身在隱形車中的人們來來去去、停停走走。旁白則說:「當我們設計車子的時候,我們看到的不是車子,而是車裡的人。」一語道盡品牌理念,成為坎城的熱門。

附註:關於 Infiniti 令人爭議的電視廣告,今天竟然難以找到,不知是車商刻意隱藏?或是消費者根本遺忘了?所幸洛杉磯時報還註記了這檔事,使歷史不致湮滅。

Thursday, November 22, 2012

好廣告是有骨牌效應的




Weiden & Kennedy 為 Honda Accord 拍的齒輪篇﹙Cog﹚相當引人注目。這支耗時五個月,拍了696次才成功的片子早在網路上廣為流傳

Cog 完全不藉助電腦技術,只靠汽車各部零件所產生的連鎖反應來推演出最後的結語:「當所有的東西都能作用時,不是很棒嗎?」費了極大的力氣來講一個簡單的訊息,無怪乎喜歡單純創意的評論要說它「不錯但不特出」。以我慣用的口吻可能要說:「辛苦你了。」雖然如此,這支廣告還是值得一看再看,代理商也信誓旦旦地相信它一定會被寫入廣告史的。

姑且不論有沒有寫入廣告史,好的廣告通常也會被模仿。118118是英國南威爾斯的查號台服務,用人來推骨牌應該比齒輪輕鬆多了吧?


附註:話說以上是多年前寫的短文,多年之後,我們又看到一支骨牌效應的片子〈Red Bull Kluge〉,這效應不可說不厲害啊。


KLUGE /KLOOJ/ NOUN, SLANG - A WITTY, YET INELEGANT SOLUTION THAT SUCCEEDS IN PERFORMING A PARTICULAR TASK.

Monday, November 19, 2012

流汗吧!各位




這健身房的廣告不敢秀出不切實際的辣妹猛男,倒務實的告訴你至少流個汗吧。

酒杯形的汗漬下寫著:「你的身體含80%的水及20%你不該做的事。流個汗逼出來吧!」雞腿下則是:「只因為你吃得像隻豬,不表示你必須看起來像隻豬。流個汗逼出來吧!」

媒介即訊息?




這廣告令我想起一個之前常令學院派鄙視或忽略的理論,就是「媒介即訊息,Media is Message」。此理論由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魯漢提出,他認為媒介本身的重要性更勝其所呈現的內容。

廣告中呈現的是兩個現今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:手機和電腦。手機裡的訊息是1877年美國總統對電話的看法:「這真是個奇妙的發明,但誰會想要用它呢?」電腦螢幕上的話則是IBM總裁於1943年說的:「我想全世界大概有五台電腦的市場。」反觀今日,兩者不但盛行,更徹底改變了整個社會結構、經濟體系和人際關係,孰曰媒介無足輕重?

廣告則是強調瞬息萬變的商業世界是不可預知的,訂一份 Business Today吧!

Born to be Wild


當丹尼斯哈潑﹙Dennis Hopper﹚與彼得方達﹙Peter Fonda﹚在電影「逍遙騎士Easy Rider」﹙1969﹚裡跨上高手把的哈雷﹙Harley Davidson﹚機車、邁向未知旅途之際,耳邊除了轟隆隆的引擎聲外﹙哈雷騎士稱其聲如potato, potato, potato﹚,配樂就是那首代表60年代精神之一的「Born to be Wild,生而狂野」。


哈雷機車在美國文化中的象徵,就如電影中所示,代表了叛逆不羈與嚮往開闊道路上馳騁的自由。這品牌資產的時代背景,自然也跟戰後嬰兒潮的青少年極欲擺脫傳統父執輩的生活方式、重新探索自我價值與美國精神有關。難怪對許多人而言,擁有第一部哈雷,感覺猶勝初戀。




廣告裡的哈雷簡單的放在遼闊的場景中,兩則標題強調其歷史價值:「自1903年起就讓觀景台相形見絀。」「99年的風霜的確會改變岩石的風貌,但它還是岩石。」我更喜歡有騎士的這幅,它說:「某處飛機上有個男人正試著打開一小包花生米。」


當年戰後嬰兒潮的客戶雖面臨凋零,加上日本機車的威脅,哈雷也試圖做些改變,甚至開始對女性作廣告,這廣告只簡單寫著:「它會震動。」果然生而狂野。

同場加映:百事可樂與生而狂野 -- 想像自己還年輕就好,不然你能怎樣?


出身低的英雄 - 2004坎城廣告獎影片漫談之二


英雄必然出身低

若說評審的口味未必如一般所願也不盡然,今年獲得三個金獎及數個銀、銅獎的百威淡啤酒﹙Bud Light﹚「天賦異稟的正港男人﹙Real Men of Genius﹚」系列,就是廣受美國大眾喜愛的廣告之一,也是我個人偏好的廣告類型。這廣告熱門的情形可由網友自動幫它架網站的數量看出。百威公司還勒令要求一些網站不得放置這些廣告的相關資料,原因為何就不得而知了。

這電視廣告的前身名為「正港美國英雄﹙Real American Heroes﹚」,是一系列的廣播廣告,大概因為太受歡迎,遂興拍攝電視廣告之意。廣播廣告與電視廣告的血緣關係在美國尤為清楚,廣告歌曲﹙Jingle﹚一直是兩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,今天的美國電視廣告還是保有邊講邊唱歌的特色。「正港男人」系列就是採用這種模式,用說唱交替的方式,向「天賦異稟」的美國男人致敬。這唱歌的還不是別人,他曾是80年代樂團Survivor的主唱,唱紅過電影洛基第三集的主題曲Eye of Tiger﹙台灣歌手比莉曾翻唱為「愛的太苛」,嗯….有三條線出現﹚。

說到「天賦異稟」,倒不是指什麼偉大或成功人士﹙那是威士忌的廣告﹚,反而是呈現一些具「特色」的市井小民。其實這廣告是帶有戲謔之意的,單看獲得金獎的三支標題就可以知曉。百威所謂的「天賦異稟的正港男人」有:「跳舞跳得很爛很爛的先生」、「擦超多古龍水的先生」和「發明超大Taco沙拉的先生」。所指涉的人可能就曾出現在一般美國民眾的週遭,也有可能就是某些人自身的縮影。

跳舞跳得很爛很爛的先生

擦超多古龍水的先生

發明超大Taco沙拉的先生

以「發明超大Taco沙拉的先生」為例,影片的片頭極為正式,一位頂天立地好男兒的剪影,挺立於藍天之前,旁白宣示百威為您呈現「天賦異稟的正港男人」。但當你一聽到要向「發明超大Taco沙拉的先生」致敬時,我相信先前影片的認真態度已蕩然無存。你看到這位先生酷愛在碗狀的Taco墨西哥玉米片裡塞滿碎牛肉、炸過的豆子、酪梨醬、起士、酸乳一付要撐死自己的樣子,對面三位節食的女士看得瞠目結舌,旁白說這一萬兩千卡洛里的沙拉挑戰著人們的意志。當這位先生在家騎車健身之時,手裡還是捧著超大型Taco沙拉,旁白還說:「有人會問,這Taco沙拉健康嗎?」「當然,它不正是沙拉嗎?」﹙唱和:你還可以吃掉那油炸脆皮碗。﹚看到這裡,我已經忍俊不禁了。最後旁白說:「打開冰冷的Bud Light吧,卡洛里的征服者,你就能享受慶典中的饗宴了。」影片時時穿插廣告歌手認真的唱和,益發讓這廣告的發笑度爆增。

這系列廣告都是以這樣的模式呈現,雖然看似戲謔玩笑,卻能真正觸及百威淡啤酒的消費群眾,進而引起關注、討論與喜愛。也許與「孔慶祥 William Hung」現象有一點類似,「正港男人」的主角多為可親近的特異之士,如「可食內褲發明者」、「悄悄放屁的隱形殺手」、「廁所補充衛生紙的人」、「婚禮樂團吉他手」、「海灘金屬探測員」等,不勝枚舉。廣告成功之處不僅在於呈現了多樣化的市井角色,文案的撰寫更是居功厥偉,把不甚為人稱道的一面化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,使人在開啟百威淡啤酒時,不禁也阿Q起來:「我不正是那天賦異稟的正港男人嗎?」

出頭天的創意 - 2004坎城廣告獎影片漫談之一


PS2、得永生?

坐在屋頂邊緣的男孩無所事事地遙望遠處頂樓泳池邊的肥男,警車的警笛聲在背景迴響;突然街上的行人抬頭張望,彷彿預見不可知的事情。於是我們聽見孩童稚嫩的歌聲,配著懷舊音質的音樂,召喚著莫名歇斯底里的人們。他們開始奔跑、推擠、簇擁、堆疊、攀爬,人海逐漸形成人山,從空中鳥瞰,氣勢有如澎湃史詩。有人爬上了頂峰,振臂歡呼,旋即就被拉下,換上另一個人登頂狂囂。如此攀頂之人不斷更迭,影片的標題寫著:「好玩,誰要玩?」﹙fun, anyone?


這支名為「人山篇﹙Mountain﹚」的PlayStation2電視廣告贏得了今年坎城廣告獎的最大獎,雖然在某些專家及網站如adforum.com的預測名單中它並未被列名,不過誠如Shots裡所言「不要忽視特效的力量」,坎城的評審們還是獨厚「人山篇」。參加過比賽或擔任評審的人就知道,廣告獎這檔事其實是挺主觀的,國際性的比賽也會因文化的差異而使得一些廣告無緣摘冠,尤其一般咸認坎城廣告獎偏好視覺表現。以英國為主的廣告雜誌Shots就認為今年有些英國廣告應該無法獲得青睞,不過「人山篇」還是出自英國TBWA的手筆。去年他們的作品John Smith’s的「不說廢話﹙No-Nonsense﹚」系列也得了坎城金獎,我倒覺得那系列還挺英式作風的,也許英國風並不在「文化差異」之列吧!

「人山篇」在巴西拍攝,動用了五百名臨時演員及三百名工作人員,在體育場內拍攝人堆人的特效畫面。這支影片的幕後還包括了赫赫有名的「魔戒﹙Lord of the Rings﹚」的部分工作團隊,無怪乎要搞出如此大的陣仗。如果你有機會看到影片,可能馬上會有與我乍看時相同的想法:這樣如史詩般的影片,怎會用個小孩在那兒呀呀唱,而不像幾年前Levi’s牛仔褲「穿牆篇﹙Odyssey﹚」那樣配個大編制交響樂或是人聲大合唱之類的音樂?但是想想,如此看似不搭的組合,不也是吸引你好奇的原因之一嗎?結果仔細一探究,才發現這首「兒歌」來頭可不小,它是出自1936年的電影「漣漪﹙Dimples﹚」中的歌曲,名為「上車吧!小孩們﹙Get on Board, Lil’ Children﹚」,主唱是當年有名的童星秀蘭鄧波兒﹙Shirley Temple﹚。沒聽過?也難怪,她可是我父親那年代的明星呀。

歌詞的大意是:「福音列車要來了,我聽見它轟隆隆地穿過大地,上車吧!上車吧!空位多的是….不分貧富、沒有貴賤,趕快買票上車吧!上車吧!小孩們,空位多的是。」原來歌詞一直強調的get on board, get on board是招呼著大伙兒趕緊來玩連線的PS2。用這麼懷舊的歌曲,難怪有評論說「人山篇」保有PlayStation一貫鮮活怪異的風格。我以為懷舊歌曲並不在喚起消費者的記憶﹙這些消費者都在養老院對著電視打瞌睡﹚,而是在取得注意及好奇之餘,將此「福音」般的訊息傳遞出去,使你希冀在人踩人的競爭當中,獲得一剎時的登峰快意。「好玩,誰要玩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