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November 19, 2012

Born to be Wild


當丹尼斯哈潑﹙Dennis Hopper﹚與彼得方達﹙Peter Fonda﹚在電影「逍遙騎士Easy Rider」﹙1969﹚裡跨上高手把的哈雷﹙Harley Davidson﹚機車、邁向未知旅途之際,耳邊除了轟隆隆的引擎聲外﹙哈雷騎士稱其聲如potato, potato, potato﹚,配樂就是那首代表60年代精神之一的「Born to be Wild,生而狂野」。


哈雷機車在美國文化中的象徵,就如電影中所示,代表了叛逆不羈與嚮往開闊道路上馳騁的自由。這品牌資產的時代背景,自然也跟戰後嬰兒潮的青少年極欲擺脫傳統父執輩的生活方式、重新探索自我價值與美國精神有關。難怪對許多人而言,擁有第一部哈雷,感覺猶勝初戀。




廣告裡的哈雷簡單的放在遼闊的場景中,兩則標題強調其歷史價值:「自1903年起就讓觀景台相形見絀。」「99年的風霜的確會改變岩石的風貌,但它還是岩石。」我更喜歡有騎士的這幅,它說:「某處飛機上有個男人正試著打開一小包花生米。」


當年戰後嬰兒潮的客戶雖面臨凋零,加上日本機車的威脅,哈雷也試圖做些改變,甚至開始對女性作廣告,這廣告只簡單寫著:「它會震動。」果然生而狂野。

同場加映:百事可樂與生而狂野 -- 想像自己還年輕就好,不然你能怎樣?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